校友風采
當前位置: 首頁 > 印象材料 > 校友風采 > 正文
第五期校友專訪|專訪beat36502級優秀校友呂強

編者按

自1988年建系以來,beat365穩步發展,清華材料人砥砺奮進奉獻始終。值此建黨100周年和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即将到來之際,beat365宣傳中心、研究生團總支、研究生會等多個部門聯合,緊密圍繞「強國有材,校友榜樣」主題,開設beat365“校友專訪”系列采訪,通過采訪beat365傑出校友及老師,傳遞清華材料人的榜樣力量,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材料人指路引航。


校友專訪︱呂強

5 

2002-2007年,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工學博士學位 ;

2007-2009年,美國Tufts大學David Kaplan研究組進行博士後研究 ;

2009至今,蘇州大學紡織與工程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年委員會理事。


堅定選擇,肩負責任

當百煉鋼的科研心遇上繞指柔的絲蛋白,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呂強用8-10年的時間,經曆了多次失敗與挫折,但仍堅持研究絲蛋白調控的内在機制。被問及當初是如何選擇絲蛋白這個研究領域時,他坦言,絲蛋白這個研究領域并不是自己主動選擇,而是由當時在北京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期的導師決定的。

原來,呂強最初的研究方向為人工血管,在即将碩士畢業時,他參與一項與絲蛋白生物材料相關的項目。機緣巧合之下,呂強開始接觸并了解絲蛋白生物材料的相關工作,并最終在這個方向上堅定地走下去。目前呂強學長課題組以絲蛋白研究為核心,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絲蛋白納米組裝及其性能調控的機制研究、具有特異響應性的絲蛋白組裝修複材料的設計、基于絲蛋白結構組裝的藥物控釋體系的設計和絲蛋白調控的納米功能材料的制備。

呂強指出,人生道路上,很多時候的選擇并不一定是自己做出,而是由别人決定的。但是選擇之後,如何去努力,如何去做,是否能夠做好,更大程度上則是由自己的因素所決定。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的價值所在,對于我們來說,重要的使自己能使這個行業中突破多少,而不是這個行業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呂強說道,“作為清華的學生,對自身應該要求更高,最關鍵的一點不是選擇一個有前途的行業,而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們從事的行業有前途。清華的學生,應該走難走的路,讓後面的人好走路。這是我覺得清華人的責任。”


堅持不懈,突破困難

逐漸深入研究絲蛋白後,呂強對這種應用廣泛的生物材料興趣愈發濃厚。但是絲蛋白應用的産業轉化并不多,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絲蛋白結構非常複雜,其結構的有效穩定調控是絲蛋白産業化發展中最核心的問題。在博士時期的最後階段,呂強開始思考這個挑戰。在博士後的兩年時期以及剛回國後的六年,他一直緻力于研究絲蛋白調控的内在機制。在這近十年的挑戰過程中,充滿了無數的挫敗與困難,甚至于David Kaplan教授明确告知學長這個挑戰是沒有可能成功的,建議他不再開展相應研究。但他回國之後,還是堅持着把絲蛋白調控的機制研究做下來,最終獲得了對絲蛋白組裝機制更為深入的理解。

正是基于對絲蛋白組裝機制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呂強的課題組衍生出了許多新型的應用,例如引入絲蛋白納米纖維去作為石墨烯剝離的穩定劑,将絲蛋白與幹細胞結合培育仿生皮膚,通過調控絲蛋白納米尺度打開皮膚角質層進行載藥研究等……當堅持不懈突破最困難的部分之後,接下去的研究就非常簡單了。

對于解決科研過程中關鍵問題,呂強将其形象地比喻為爬山。前期突破的過程是非常困難、非常枯燥的。但是隻有經受住這種困難,堅持爬到了山頂,再往下走,那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因此,做科研一定要堅持。不管做什麼,核心就在于堅持。

從機緣巧合之下與絲蛋白的不期而遇,到博士研究期間的不斷深入,再到留學回國近十年間對絲蛋白調控機制的研究,呂強的絲蛋白研究之路越來越長,他與絲蛋白的故事也在不斷繼續。


傳承精神,學長寄語

訪談中,當談及母校清華精神特質,呂強首先想起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八字校訓。“天行健,君予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予以厚德載物”,他感慨清華精神中的天地品格——敢于去接受,去做一些高端的東西,而于這敢闖、勇于挑戰中又瞥得見難得的腳踏實地,“不那麼浮誇,更樸素一些也更執着一些,我覺得這是和其他學校相比比較典型的一個特質。”

讀博期間,在這個有着天地品格、天地胸懷的偌大園子中,呂強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清華會有許多資源,但是好多事情都是需要你自己去溝通解決的”,隻有不斷地自己去做,才能真正地有能力的提高。也正是得益于在清華就讀期間培養起來的獨立工作能力,呂強自己成立獨立課題組之後,也感覺很多事情由于之前自己的經驗豐富,都會相對順利一些。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他也曾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也曾産生無窮的挫敗感,但是他堅信越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越有價值,當然,同時失敗的概率也越大,當一個人處于挫敗時除了需要堅持保有要繼續有“摸着石頭過河”的勇氣外,更是要在失敗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蘊含的成功因素以及下一步調整的方向。“我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裡面有沒有成功的因素在裡面?我下一步怎麼去調整?”在反複的思考、總結與追問下,總是會在失敗中悟出真理,才能繼續前行追逐下一次的成功。

對于科研與學術,呂強道出自己的心聲,“發文章隻是一個副産品”,是一個在科研過程中自然而然産生的,或者說是科研能力、思維能力培訓的衍生物而已。

而做科研的樂趣所在是對社會做出我們的貢獻。“我們希望并且覺得我們可以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對整個社會來講是有利的”。不止科研學術,從事任何一個行業,我們的核心本都應如此。一路走來,回望自己的研究曆程,感受着如今日新月異的變化,采訪中呂強眉宇間顯現出殷切的神情,也有些話想和正值青春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學弟學妹們分享。

在高信息密度的時代,知識新生愈加迅速,因此對于當今尚處本科時代的同學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的是思維的概念,相對于掌握學習得到的知識而言,掌握學習知識的能力更為重要。在呂強看來,研究生階段需要鍛煉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高強度工作、承受失敗的能力。特别是作為清華的學生,我們更要有“我從事哪個行業就有前途”的膽識魄力,要有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