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揚,beat3652022級碩士生,師從鞏前明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炭基材料的合成制備和應用,主要研究内容為以目标性能為導向,精确調控多孔炭基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學性質與孔結構,并将其用于儲能、生物醫學與水處理科學等領域。目前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期刊發表多篇文章,以學生第一發明人身份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公開國家發明專利2項。

于細微處見真章
科研中的“注重細節”李可揚認為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
一是嚴謹細緻可以提高實驗的成功率,避免産生錯誤的結論。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的許多結論都是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實驗數據上的。面對大量繁雜的實驗數據,任何一個細小的錯誤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實驗結論的可靠性與可重複性。這就需要我們在科研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和認真的态度,在每一步實驗和數據處理前都先問一問自己 “可不可以這樣做?”“這樣處理是否合理?”“這樣理解是否科學?”在經驗積累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态度。
二是關注科研過程中可能的“意外收獲”。理工科的科研往往是使用已知的工具和手段在未知領域内探索。在這樣的過程中,偶然觀察到的現象也有可能成就一項重要的發現。以他自己的經曆為例,在碩士階段的第一篇第一作者研究性論文的基礎就是在進行橫向項目實驗時偶然發現的。在嘗試使用酚醛樹脂粘結分子篩時,意外在電鏡下發現了一類可在分子篩表面生長的,具有獨特孔徑分布的碳納米結構。從這類材料的獨特孔結構出發,在開發了其具體的應用場景後,這項工作最終發表在了一本認可度不錯的老牌期刊上。
端正心态,厚積薄發
在科研初期,相較于成功,很多時候失敗才是常态。面對科研過程中出現的失敗和挫折時,樂觀的心态至關重要。情緒的好壞左右不了實驗結果這一客觀現實,但卻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做實驗的人的行為與表現。因此,李可揚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有心理上的包袱,面對科研進展的不順利,坦然接受,認真分析原因,探究解決方法,必要時尋求他人幫助,不把負面情緒帶到生活之中。
此外,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長的原始積累與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在科研的初期切莫過于急功近利。不要将發表文章的數量和期刊的level作為指标,而是要更深一步地思考科學問題的價值。

李可揚在會議中作口頭彙報
立足高遠,合作共赢
科研不應該是一個人的戰鬥,靈感的火花往往迸發在思維的碰撞之中。學院提供了許多學術講座與會議資源,李可揚認為無論這些活動的主題是否與自己的科研方向密切相關,都可以去聽一聽,有可能一次彙報就促成了一項全新科研idea的産生。此外,學會優勢互補,與他人合作科研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法。以他的經曆為例,在研會組織工作的工作中,他結識了一位環境學院的師兄,在進行了簡短的交流後,發現此前所合成的碳材料恰可用于他們所研究的一類基于微生物的水處理工藝之中,之後一拍即合,迅速從這個角度開展實驗工作,最終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李可揚所在課題組合影
最後,李可揚談到在讀研期間得到了來自許多人的無私幫助。感謝學院、老師和同學們的支持,也祝大家身體健康,科研精進,所願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