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度beat365多名優秀學生榮獲清華大學校級榮譽,充分展現了昂揚向上的清華風貌和剛毅堅卓的材料精神。為了更好的發揮朋輩激勵作用,增強獎勵育人實效,beat365推出系列專訪,展現獲獎同學風采。希望同學們向優秀典範學習,秉持“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砥砺前行,成就屬于自己的輝煌!
蔣南翔輔導員獎:鄭沐雲
林楓輔導員獎:江國琛
“一二·九”輔導員獎:程澤堃、經求是、李子威
“一二·九”輔導員郭明秋獎:劉勝楠、宋晨曦

程澤堃,男,漢族,中共黨員,1999年5月生。2021年免試推薦進入beat365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副書記,曾任清華大學研究生會副主席、探臻科技評論社社長、《探臻科技評論》總編輯、學生創業協會副主席、材博212班班長等職。曾獲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本科生)、清華大學綜合優秀獎學金、社會實踐優秀獎學金、感恩中國近現代科學家獎學金、西工大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等獎勵,曾獲清華大學“一二·九”輔導員獎、優秀學生幹部标兵、優秀學生幹部、陝西省優秀共青團員、“中國夢,青年志”陝西好青年、陝西省優秀畢業生、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勤學上進類提名獎等榮譽。
腳踏實地,恒勤自研以求精進;仰望星空,攜手共進服務同行
選擇做輔導員,尤其是“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對于自己究竟具有怎樣的人生意義?在“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建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程澤堃聽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羅毅老師對這一問題的精當解答:“‘雙肩挑’輔導員在做好學生工作,培養鍛煉自身與人溝通的組織協調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成為專業人才。”
選擇做“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就是在默默堅守專業“大地”的同時,還要與自己一同工作的同學一同仰望社工“星空”。一方面“必須成為專業人才”,一方面又需要具備精神感召力與影響力,能夠同時在兩個方面踔厲奮發,顯示身手,程澤堃渴望這樣一種充滿挑戰、激發鬥志的豐富人生。
趁着自己年輕,不讓年華付水流,全身心投入到時代激流中,這是清華學子應有的青春影像。進入清華大學以來,程澤堃深受學校“雙肩挑”輔導員制度的影響,努力對标那些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創新工作能力、務實工作作風、深厚專業知識、高度責任心以及良好溝通能力的優秀學長,希望自己也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雙肩挑”政治輔導員。
探微知著,探索模式創新的内在邏輯
擔任輔導員之前,程澤堃在研究生會中經曆了組織協調等方面充足的鍛煉。作為國内首個由高校研究生自主創辦的科技刊物《探臻科技評論》總編輯,程澤堃更注重刊物内在的的深度創新。為此,他一方面全力提升自己對科技的全方面理解;另一方面靜心分析模式創新的内在邏輯。
清楚記得在擔任總編輯的起始階段,程澤堃苦苦思索《探臻科技評論》的模式創新問題,累計修改二十多版PPT創新思路,待到創新思路漸趨清晰後,又仔細比對“MIT科技評論”媒體和Nature學術期刊的編輯架構,實現了從一年隻做一本綜合刊到圍繞核心領域一年刊印五本專業刊的成功轉型。随後,他又創新性建立跨學科的專題研究生編輯團隊,并首創《探臻科技評論》稿費管理辦法。在這些編輯思路創新的背後,凝聚了他和他的“探臻”團隊無數的心血。
“我們的工作雖然曆經辛勞,難以被量化,但我們因此結成了能夠連續作戰而不怕疲勞的精神共同體,有了可以盡情發揮創新能力的空間。這是走向社會之前非常難得的共同奮鬥、共同成功的人生經曆。”程澤堃常常這樣為他的團隊加油,同時也為自己加油。“很高興看到在換屆時,同學們都說自己喜歡這種創新的工作感覺,甚至願意一直在此工作直到畢業。”每當看到新的一期刊物出刊,每當看到學生編輯在刊物發布會上與大家見面時的自豪表情,程澤堃總會在一旁欣慰地笑。

程澤堃與探臻的同學們一同手持發布的《下一代創新科技》紙質刊物
高質量的科技評論離不開高質量的稿件。程澤堃除了逐字通讀超過十萬字的每一期待出刊物,還邀請了數十位兩院院士擔任學術顧問委員,請他們以專業的角度指導專題刊物的大綱及成稿刊物。“現如今,《探臻科技評論》已經能夠每學期刊印五期專題特刊,發布二百餘篇原創科技觀點,累計吸引了三百餘名優秀研究生參與刊物組稿工作,關注“探臻”的粉絲也突破兩萬人。在刊物組稿和編撰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表達了‘體驗編輯工作是一件收獲滿滿的事情’。讓更多的同學感受到學生編輯的快樂,讓更多的同學理解科技前沿發展,這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程澤堃如是說。

程澤堃和同學們一同參與科技研讨
除此以外,程澤堃還結合跨學科交叉研究的發展需要,鼓勵十九個院系建設了十二個科技社群,服務了兩千餘名師生,改版上線了新版微沙龍小程序。為激發社群活力,他為社群引入行業資源,在科研院指導下首次聯系豐田、蘋果等全球知名公司,首次派出産業實踐支隊十四支前往騰訊、智譜AI等龍頭企業調研。同時,又探索出線上微沙龍社區與線下活躍科技社群相結合的模式,積極嘗試交叉學科學術研讨的融合。在一場“互聯網司法”主題的微沙龍活動中,苦于找不到應用出口的計算機同學和苦于找不到理論運用機會的法學院同學一拍即合,在與業界嘉賓交流過程中,這些交叉學科的學生編輯看到了互聯網司法技術未來的應用場景,并且共同合著論文。截至目前,微沙龍小程序也累計服務數萬名師生,清華的科技社群也成功入駐“北京科協”。
這些系列化的模式創新工作,讓程澤堃深深感到創新的内在動力在于細心琢磨、探微知著,在于以未來發展為思想尺度、工作尺度。在擔任輔導員後,程澤堃又将這樣的思路帶進服務研究生新生的工作中。在2023年8月暑期團校中,程澤堃擔任團校10班的帶班主責輔導員。在帶班前,他沉思着怎樣才能讓團校班級的活躍不僅局限于團校期間,而且延續到每位同學的整個研究生階段。除了引導和鼓勵新生積極參與宣講、宣傳、實踐等系列活動中,他還邀請學院老師、專家學者與新生以班會形式交流,提高班級凝聚力。最終,在十二個團校班中,團校十班以總成績第一獲得優秀班級稱号。值得一提的是,暑期團校結束後,團校十班依然在慶祝同學生日時不忘開展團建,至今班級微信群活躍如故。

程澤堃與暑期團校同學和老師一同探讨班級建設
“我是研究生來到這裡,在滿是學霸的園子裡,一開始充滿了不安。是澤堃師兄一次次耐心引導,團結班級同學從認識清華、了解清華再到愛上清華,讓我一點點解開心結,在他鄉也感受到了家和集體的溫暖。”這是他的一位學生發自内心的真誠表達。
積微成著,助力科技創新的品牌效應
在“探臻”内刊出刊模式大體成熟後,程澤堃心中又有了更高期望。他期望《探臻科技評論》能像《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樣具備廣泛的世界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期望《探臻科技評論》成為面向社會正式出版發行的科技讀物。
但正式出版的刊物必須首先達到千字零錯誤、内容純原創的質量标準,這對學生兼職團隊來說是極其困難的。“再檢查檢查”、“一個字、一個字我們一起再看一遍”、“辛苦了,我們又離質檢近了一步”,這是程澤堃在籌備大型論壇期間帶領同學們苦戰攻關時不斷強調的口頭禅。在投入近半年、完成數十輪出版物紅樣變清樣、累計修訂三千餘處錯誤後,看到出版物終于能以試讀本形式正式向各界人士推出時,程澤堃和“年鑒突擊隊”每位成員懸在空中的心落下了。“随着出版物書模亮相在直播鏡頭前,随着《中國青年報》紙質報紙以及各大網絡媒體紛紛報道‘首個高校研究生自主編輯的科技讀物正式發布’,我們每一個人都十分激動。”程澤堃憶念起當時情境,話語中仍帶有一種難以掩飾的激動。
如何在一個更大範圍讓同學們熱心關注各行各業科技的發展?程澤堃認為,一個持續的科技品牌引導和出圈,離不開每一屆學生輔導員持續不斷的耕耘奉獻,更離不開每一屆學生輔導員持之以恒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程澤堃參與策劃并與同學們一起發布了首次(2022年)和第二次(2023年)“青年最關注的改變未來十大變革科技榜單”。程澤堃關注中國與世界的每一項重大科技進步。在2023年這一年,包括可控核聚變、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可解釋人工智能在内的諸多2022年評選的十大變革科技,均發生了變革性突破。例如,中國核工業集團官宣我國掌握可控核聚變高約束先進控制技術;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ChatGPT一夜火遍全網。每當看到這些技術的突破,程澤堃都非常振奮,心想着怎樣在第一時間将這些信息傳播給同學們以及社會各界。在他的策劃下,《探臻科技評論》2023年的科技榜單元素改以動态形式呈現,讓科技内容能夠生動表達。兩年的耕耘,《探臻科技評論》科技榜單的社會影響力不斷躍升,全網數十個科技媒體連續轉載,累計30餘萬閱讀量;而2023“青年最關注的改變未來十大變革科技榜單”更是在北京衛視“科學跨年夜”欄目發布,觀看人數達0.4億人次。

程澤堃和探臻青年共同在《北京衛視》發布變革科技榜單
程澤堃認為,當代科技青年需要有對科技前沿的激情探索,需要有對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認知和主動表達;而高校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平台,應當大力鼓勵更多青年學子投身到科技報國的時代潮流中。出于這樣一種認知,程澤堃帶領同學們舉辦了“青年變革力量·探臻青年科技論壇”,邀請來自學術界、産業界、教育界嘉賓與科技青年對話,發布科技青年志在承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與決心的青年宣言。本次論壇的主旨報告受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清華大學公衆号等媒體和平台直播,累計觀看人次超過110萬。觀看人次的顯著提高,讓校内科技媒體也在社會上成功地出了一次圈。

程澤堃與探臻青年科技論壇的工作人員
論壇結束時,程澤堃收到一位沒有到現場的老師給他的留言:“恭喜大會成功,上午從頭聽到尾,報告太好了,非常棒,期待有更多學術盛宴,也請給我一份你們簽名的正式出版物。”讀着老師的激勵之詞,程澤堃覺得四十多天為會議籌辦而付出的辛勞是有意義的。
仰望星辰,關注社會工作的增量創造
作為一個有幸步入清華的學子,程澤堃深深感到,一名合格的清華人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需要有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有将個體生命價值與國家利益、社會需求融為一體的志向與抱負。
程澤堃從事與國計民生、國防事業相關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圍繞極端保暖、高效過濾、外傷急救等領域參與多項重點課題,在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IF: 16.1)等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多篇文章,申請并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戰略性新型産業發明專利)。同時,在社工方面積極服務社會。
在博士生必修實踐期間,程澤堃奔赴河南衛輝市,以市長助理的角色下沉基層鍛煉,主動參與當地科技工作,累計走訪21家有需求的科技企業,積極對接校地企三方并共研課題6項。具體而言,程澤堃發揮專業優勢,幫助河南銀金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塑料、膜材料回收全鍊條分析,策劃低碳循環靜态産業園區項目,連線校企雙方共同申報發改委課題;為新鄉市和協集團等企業建言獻策,幫助定制應力光纖傳感平台。由于有創新思路,又有實踐路徑,程澤堃已被多家企業聘請為研發顧問,衛輝市先進制造業管委會還發來了感謝信。

程澤堃與地方科技企業讨論科技問題
在負責“探臻”期間,程澤堃注重産研融合的科技評論文章,嘗試服務校内技術落地尋常百姓家,其中“小小稭稈”的科普文章受到四川樂山校友的高度關注。由此,“探臻”也漸漸從一個普通的科技社團發展成為累計申報科技課題三項、獲得自主科研經費201萬元的科技平台。
程澤堃認為,成為一個樂于聆聽、樂于奉獻、創造增量的志願者,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2022年5月,在新一輪疫情影響下,校園緊急組建“清”年突擊隊,程澤堃當時還未成為輔導員,但他主動請纓,帶領團隊為戰疫“清”年突擊隊緊急制作小程序,便于疫情防控的信息收集、統計和管理,減緩了“清”年突擊隊的工作強度。2024年春節期間,程澤堃和國内外志願者同學一同服務清華園街道新春遊園會,幫助社區居民沉浸式感受年味,受到《北京日報》等社會媒體關注。在24年開學季返校前,新一輪寒潮南下,六預警齊發的北京正在經受一場暴雪的考研,程澤堃也組織100餘名研究生同學用了整整1天時間内将學堂路的積雪清掃完畢,為同學們的通行貢獻力量。
在擔任材博212班班長期間,程澤堃積極組織同學開展植樹節植樹活動,參觀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雄安規劃館,擔任核酸、疫苗志願者。結合第十四屆全運會和冬奧會的舉辦,組織材博212班開展“志願接力,抗擊疫情,一起向未來”聯合主題團日活動,圍繞志願工作的方法和經驗,組織清華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的志願者分享了在各項志願活動中的經驗體會,表達了對早日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對冬奧盛會到來的期待。程澤堃也在輔導員期間,參與過多場大型專項活動的組織和保障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學位授予及補授儀式、開學典禮、《龍馬精神》點映活動及成龍等劇組成員進校園等參與人數超過3000的大型活動,在應急處突、統籌協調等方面獲得了充分的鍛煉。

程澤堃參與《龍馬精神》劇組進校園現場保障活動
“未來我們還将引導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參與到志願服務和勞動教育的活動,并尋找能夠發揮研究生專業價值的更多志願和勞動場景,讓研究生同學在出力流汗的同時感受到價值的實現,也更加熱愛志願服務和勞動活動。”作為一位在崗的輔導員,程澤堃有信心将以後的輔導員工作做得更好。
輔導員工作幾乎貫穿了程澤堃科研以外的全部生活。在擔任《探臻科技評論》總編輯、擔任政治輔導員的過程中,程澤堃展現出了責任與奉獻的精神。他的經曆,證明了堅持與創新的意義;他的經曆,不僅是對青春的熱愛和珍視,更是值得他終生憶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