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峥,高級工程師,清陶(昆山)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2012年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材料系,2014年博士後出站,曾榮獲江蘇省雙創人才等榮譽稱号,主持有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在江蘇、江西、廣東、貴州等省建有産業基地,與多家國内外知名整車企業開展了合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李峥學長坦言“材料涉及方面廣而分散,沒有特别大的産業背景去支持,因此入學後同學們有一些專業情緒,未來不知道要幹什麼”,自己在南策文院士組裡讀博士期間也曾有過面對材料領域衆多方向難以選擇的茫然。但随着深入的學習和敏銳的觀察,李峥學長察覺到了電池領域的發展潛力,“好的技術隻要找到了好的産業土壤就可以發展”。之後,李峥學長便全身心投入到電池領域的研究,聯合組裡另一位已經畢業的同學,開啟了創業逐夢之旅。在進入行業時,他們便達成共識:“電池行業的核心在于技術,隻有擁有超越同行的技術創新,才能真正站穩腳步,避免陷入混亂的競争關系中。”
三思而行,穩中求進
做行業和做實驗有很大的差距,李峥學長從“實驗室”邁向“大市場”保持了很大的敬畏。他們知道創業風險很大,因此不能抱着賭的心态進入電池産業。他先從占比較小的隔膜産業入手,耐心了解整個電池行業的内部情況,并不斷地學習。2015年,相關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國锂電池行業飛速發展,李峥學長把握機會,迅速與政府交接洽談,于2016年底正式入局固态電池,清陶能源就此成立。随後兩年間,他開始為公司業務“補拼圖”——“因為固态電池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我們需要不停地學習。經曆了五年左右不斷地探索,我們建立了自己的産業能力。”李峥學長解釋道。

“不會因為自己是清華學生就得到市場青睐,隻有更多的經驗積累才能讓自己立穩腳跟。”李峥學長始終堅信這個道理,他在固态電池這條路上走的小心謹慎又積極進步,為清陶能源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厚實基礎。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在李峥學長看來,成果轉化“難點”就在于把高校裡的科研成果真正變成好産品、好企業,這個轉化鍊條很長,需要打通、協同各方創新資源,“成果轉化離不開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四鍊融合’,這就可以看出成果轉化需要協調的資源非常多,特别是一般科技成果轉化的産品附加值高,要形成産業規模化效應,無形中難度大大增加。成果轉化要成功,光有好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好的創新環境、産業資源支持、企業成長的土壤。”
固态電池研發的困難來自“沒有産業鍊的支撐,每推進一步,缺少相應的産業規模。”此時,清陶能源相比于其他電池企業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技術、裝備、産業開發完全進行了一個閉環,這使得我們可以高效率進行研發。我們研發的速度快,成果就會更好。”

清陶能源依托“産—學—研—資—政”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電池—自動化裝備—锂電池資源綜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産業投資”的完整産業生态鍊,支撐清陶能源在産業化的道路上加速前進,取得累累碩果。
要實現固态锂電池技術從高校實驗室到市場化、産業化、商業化的轉變,這背後并非一帆風順。“成果轉化無法一蹴而就。事實上,完成成果轉化,我們已有近10年的積累,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提及清陶能源在這幾年迅速發展的關鍵,李峥學長覺得是“紮實地做事,以技術為本源實事求是地做事。先赢不是赢,我們把這個事情當做長期的事業來做,不能貪圖一時的利潤。”
積水成淵,聚沙成塔
李峥學長認為“在學校打的基礎很重要,我之前做過學生幹部等,這種帶團隊的經驗對我從一個研究者到管理者的轉變幫助很大。”“材料專業研究的方向有很多,學校裡研究的是科學的思維,我們未來能夠實現産品量産依賴于科學的基礎。從0到0.1的過程是在學校裡做成的,學校為未來的産業指明了方向;産業則是負責從0.1到1,再到100,甚至10000,實現量産。”

“其實對固态電池,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但是有一萬小時定律,幹的久了什麼都會懂。在清華材料這個大的背景下,你具有的是積累能力的機會,哪怕你現在做的是金屬材料,畢業後進入锂電行業也是沒有問題。在學校裡隻是找到方向,但是在職業中要找到大的背景,不要越做越小。”學長強調道:“我覺得材料領域是有很大作為空間的,包括集電、電子等在内的半導體領域,也都離不開材料領域來兜底。希望大家在科研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以之為支點,為材料産業乃至所有産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真正落實材料作為基礎領域的作用。”
訪談期間,李峥學長表示在各行各業中都能看到清華人的身影,他們引領行業進步,是支撐産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和先鋒力量。希望清華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囑咐,讓世界看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清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