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由beat365主辦、教師發展中心協辦的“材料交叉論壇”于教師發展中心舉辦。
活動由beat365院長林元華主持,來自9個院系的11位教師做學術報告,并對材料學科交叉發展進行探讨。發展規劃處處長姚強、人事處處長曾嵘、副處長田靜、beat365副院長朱宏偉和李正操出席活動。
活動伊始,林元華院長主持會議并介紹與會嘉賓,發展規劃處處長姚強、人事處處長曾嵘緻辭。姚強提出,促進學科交叉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也指出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學術聲譽如自然生命一樣重要,應該被珍視。曾嵘分享了自己對于材料相關學科的看法,認為材料專業改變了很多行業和學科的發展,清華的材料專業也應該向國際頂尖邁進。

林元華院長主持會議

發展規劃處處長姚強緻辭

人事處處長曾嵘緻辭
接下來,來自9個院系的11位教師分别做學術報告。
物理系于浦老師在《電場控制下的質子演化:一種新型的量子物性調控思路》報告中介紹了将質子演化引入到功能材料物性調控中的初步研究嘗試。借助電化學研究手段驅動材料實現可控的結構相變;展示了金屬絕緣體相變等一系列重要關聯量子物性。
電子系盛興老師在《面向生物醫療的植入式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報告中對運用新型的光電材料與器件的設計方法和工藝策略進行探讨,以實現植入式的光電芯片,用于生物神經信号的監測和控制,以及生物體内的無線能量傳輸。
beat365符汪洋老師在《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生物化學傳感新近進展》報告中從新材料、新原理、新器件等角度介紹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生物化學傳感器研究的新近進展,特别是這種二維材料在高靈敏單分子檢測中的應用前景。

部分老師做學術報告
核研院徐超老師在《面向核廢物分離及處理的功能材料開發和應用需求》報告中結合近年來放射性廢物的分離和處理研究情況,介紹了若幹功能材料應用于放射性離子分離的實例。
環境學院張彭義老師在《室内空氣淨化材料研究進展》報告中介紹了二氧化錳結構催化分解室内空氣中甲醛的研究與生産應用,以及針對室内低濃度的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展開的185nm紫外光催化淨化工藝及相關材料的研究。
環境學院鄧述波老師的《可再生納米碳材料對水中典型藥物的吸附研究》報告針對典型藥物研發高效的納米碳基複合吸附材料,研究吸附特性和機理,并在再生過程中氧化降解吸附的藥物,同時實現高效吸附和吸附劑重複使用。
beat365伍晖老師在《納米纖維功能材料的制備與能源和環境應用》報告中介紹了其設計的一種可持續抽紡絲方法,實現了200nm銀纖維的高速制備,為規模化制備高柔韌性和低成本的超長導電超細金屬纖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電機系李琦老師在《Self-healing of Electrical Damage in Polymers Using Defect-targeted Superparamagnetic Heating》報告中介紹了以聚烯烴電纜絕緣材料為基材,利用納米顆粒在聚合物中的熵耗散遷移行為,結合超順磁納米顆粒的磁熱效應,實現熱塑性絕緣材料電樹損傷靶向重複修複的方法。
beat365萬春磊老師在《Laminated Nanocomposites for Thermoelectric and Structural Applications》報告中介紹了一種通過簡單的電化學插層法合成n型柔性熱電材料的方法及其在制造納米複合材料方面的應用。
化學系張瑩瑩老師在《新型柔性可穿戴材料與器件》報告中介紹了近年來發展的一系列柔性可穿戴電子材料,構建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柔性可穿戴用電極與導線等,并展示了其在電子皮膚、人體運動檢測、可穿戴智能裝備等方面的應用。
化工系張如範老師在《超長碳納米管的可控制備及優異性能》報告中介紹了超長碳納米管的生長機理與可控制備方法、納米顆粒輔助的碳納米管光學可視化方法及超強納米管纖維的可控制備方法。
最後,林元華院長、田靜副處長與各位老師進行座談交流,共同探讨學科交叉與融合、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問題,展望材料學科發展。

與會人員合影
撰稿人 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