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雲上新材料,放眼産研前沿 |【大國之材】beat365&新材料在線雲上座談實踐紀實

        2020年8月6日至8月19日,“‘大國之材’之雲上新材料,放眼産研前沿”支隊開展2020年暑期線上實踐活動,與新材料在線®合作展開系列雲上座談,一同探讨材料行業的發展前沿、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産學研一體化等問題。

        實踐活動由三次座談組成,分别由新材料在線®負責人何婕老師、beat365王秀梅老師與潘偉教授作為與會嘉賓,與同學們進行了全面詳細的介紹和深入的探讨。近五十位同學參與了座談,自企業、學者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待材料發展前沿,進一步客觀全面地認知“研”與“産”之間的關系與轉化。

        本次實踐活動作為beat365“大國之材”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2020年這一特殊時期,響應“攻克疫情,決勝小康”的實踐号召,通過企業、學者多視角的線上交流,使清華學子全面了解材料行業的發展與前沿,感受創新與實幹,進一步明确就業理念與方向,聚焦産業前沿,深化就業導向,從我國堅持創新、實幹興邦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八月上旬至中旬,分散于各地的近五十名同學參與了“‘大國之材’之雲上新材料,放眼産研前沿”支隊與新材料在線®合作開展的系列雲上座談。

        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同學們自企業生産、學者教授兩個不同視角深度挖掘材料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充分了解行業發展前景,思考自身未來規劃,探索産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與深遠影響。


企業視角

        科研創新多是由創新點正推其潛在應用,而産業中的創新則有所不同,多是源于實際需要倒推所需的材料與技術,且創新周期較短、市場跟随速度快。這樣的特點使得材料産業非常需要第三方平台來提供材料發布、兩端對接等服務,以幫助企業高效快速實現創新與産業化。

        新材料在線®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創立起來的集媒體、智庫、創業服務平台與科技服務平台于一體的材料全領域運營線上平台。

        何婕老師對新材料在線®所屬的賽瑞集團的創立背景、組織結構與各個平台的具體工作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并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創新材料館®上海館。



微信圖片_20200902160552.jpg

創新材料館®上海館實景


        同學們對材料線上服務平台的新穎運營方式有了完整清晰的認知與了解,并感受到企業創新的需要——前沿技術的詳實信息,可切實感受的材料質感性能與高效準确的端口對接。


學者視角

        清華大學王秀梅老師與潘偉教授分别自生物材料與陶瓷材料出發,向同學們介紹了材料行業的市場走向與發展前景。

        經過兩位老師的講解,同學們突然發現,曾經的“前沿”已在不知不覺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了民衆生活中習以為常、密不可分的日用品。正如王秀梅老師所強調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東西。”材料領域的科研成果,最終定是要落實到實際用途中的。

        不論是新興的生物材料,還是已在中國發展了近四十年的陶瓷材料,都在國内外擁有相當可觀的市場。這些領域緊跟着時代的步伐,向高效、環保、自主創新等新熱點、新目标煥發出勃然的生機。


微信圖片_20200902160652.png

樣式豐富的生物材料


微信圖片_20200902160659.png

美觀的陶瓷材料建築


        潘偉老師談到陶瓷材料滲透至現代生活方方面面的應用時曾不經意地提起,我國潛艇中應用的靜電陀螺儀、光纖通信領域中的陶瓷光纖連接器,都是二十多年前beat365前輩們的成果。當年前輩們怕是未曾料到,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也許當時算是偏門冷門的研究居然會擁有如此重大的影響。所以,好的科研成果是能夠經受時間的檢驗的,經過多年的磨砺,也許将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大放異彩。

        王秀梅老師還指出,除了好的科研成果,好的團隊對由“研”到“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新産品的成功落地不隻是研發的事,同時還需要好的策劃、好的宣傳、好的營銷,不僅需要搞科研的人,還需要有懂生産、懂市場的人等等。所以現在的模式很多是企業與高校合作。教授學者們往往更關注技術和産品的前沿性,對其市場需求和規模認識不足,也不熟悉将一個産品推向市場所需要辦理的一系列手續認證,導緻常走彎路,産業化受阻。若要加速産品的轉化,一個專業的服務平台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是較為可行的一個方法。

        國家十分重視科技興國,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須自強,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材料作為諸多産業發展的關鍵,定将被國家大力支持、鼓勵發展,并在各行各業起到巨大的作用。而材料從業者的工作便是努力研發真正有用的材料,推動工業進步,實現材料強國。


支隊成員感悟

        我們正身處一個關鍵但多少透出些浮躁的時期,有精力、有沖勁,但也容易受誘惑陷入迷茫。此時這樣的一場活動,帶領我們自企業、學者的雙視角,高屋建瓴式地橫向、縱向總覽材料領域的發展與前沿,并融合各位前輩們自身的經曆與感悟,無疑能讓我們全面客觀地認知材料領域的前景、機遇與挑戰,更加深刻地思考我們自身的道路選擇與未來發展。同各位老師的交流探讨令我們扪心自問,我們為何會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前路光明但也坎坷,或許并非世俗意義上的令人豔羨,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堅持下去?僅憑三次交流,我們也許并不能找到答案,但前輩們的介紹與感悟,在抛出問題的同時,也為我們撥開了一些雲霧。我們的道路将更加明晰。

——胡昕宇


        “站在高處,放眼基層”,這是參加本次實踐,我最大的感受。這次實踐給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平台,讓我能夠看到國内的材料企業目前正在做什麼,怎樣做,以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和學院教授進行交流讨論的過程中,我對于目前産學研結合的現狀和大趨勢有了進一步了解。可以說,材料學的發展正是國家工業基礎整體進步的重要一環,作為研究生,我們正站在“研”的端點,但我們也應該在醉心研究的同時,去努力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一份成果推向社會,推向工業化,因為目前産業界人士生産,不論面向軍用或者民用,都需要追求效率和經濟的結合,因此産業實踐的目的,正是要我們從“研”的高塔中探出頭來,仔細了解支撐國家發展的材料産業界,當代研究生應該将自己的眼光适當下沉,使得前沿研究可以适當地反哺于工業,從而推動産學研的滾動式共同進步。所以,就業思想的建立和本次實踐對于我的教育,正是要求我們學會腳踏實地,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科研工作者。

——童榮傲


        通過這次“大國之材”的實踐活動,感悟頗豐,從産學研入手,和新材料在線、王秀梅教授、潘偉教授進行三次線上交流,了解到了材料行業的發展現狀,為自己未來的科研和就業規劃提供了一個參考方向。例如在和王秀梅老師的交流過程中,看到了生物材料在轉化上的現狀,國内生物材料的研發和創新還存在不足,轉化周期長是目前的發展難點,但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投入,這更加堅定了我“科研要落在實處”的想法。

——蘇奕君



策劃 | beat365研團&新材料在線®

圖文 | 胡昕宇

審核 | 馮秋水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