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beat365劉锴、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在MoS2薄膜類孤立波變形和傳播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孤立波(Solitary Wave)是在非線性系統中形成的獨特有序結構,其産生是色散效應和非線性效應平衡的結果。孤立波最初是在流體中發現,它是否僅出現在流體中,這是曆史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凝聚态物理、光纖光學和神經動力學等非流體系統中也發現了孤立波或孤子(Soliton),這表明在非流體系統中也存在孤立波或孤子。當流體與可變形固體相互作用時,已有理論研究表明在充滿流體的彈性管中,忽略高階項可以得到孤立波的數值解。但這種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體系中孤立波的形成與傳播還沒有實驗研究報道。

發生屈曲變形的固體薄膜是典型的非線性系統,由于界面混合模式斷裂導緻的釘紮效應,屈曲通常會采用尖端蔓延的傳播方式,形成直邊形、圓形、電話線、圓環形和網絡狀等形貌。薄膜-基底界面作用是影響薄膜屈曲變形的關鍵因素,特别是在二維範德華薄膜體系中,薄膜-基底界面的界面應力、結合能、親疏水性等因素都會對其變形模式産生重要影響。當界面與源自濕度、有機溶劑、泵油等形成的流體發生相互作用時,流體不僅會在固體薄膜中引發屈曲變形,還會影響屈曲變形的動态傳播過程,從而引發新奇的薄膜變形行為。

近來,beat365劉锴副教授與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教授緊密合作,報道了由界面流固耦合效應在MoS2薄膜中誘導産生的新型類孤立波變形模式(Solitary-Wave-Like Blisters,SWLB)。該變形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向前傳播(圖1h),并且表現出變形的三維尺寸逐漸增大的特征(圖2)。原位力學、紅外光譜和原子力顯微鏡(AFM)測量證明,在高相對濕度下MoS2薄膜-基底界面會形成約3nm厚的納米水膜(圖3c)。該納米級厚度的水膜使得SWLB前端的薄膜會不斷從基底上脫層,同時後端由于界面納米水膜的毛細作用重新粘附在基底上,從而形成了不斷向前傳播的SWLB模式(圖3d)。基于體系能量變化的理論建模可以很好地預測SWLB的三維輪廓膨脹和傳播行為(圖4e-f)。該工作在固體薄膜材料中發現了新奇的類孤立波變形模式,揭示了納米限域的流固耦合效應對薄膜結構變形的重要影響,對二維薄膜材料的功能化應用和失效機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1.SWLB變形模式和普通屈曲模式的示意圖及形貌圖。(a-b)水中孤立波和普通水波的示意圖。(c-d)SWLB變形模式及其截面輪廓的示意圖,其中薄膜-基底界面存在脫層(Delamination)和重新粘附效應(Re-adhesion)。(e-f)普通屈曲模式及其截面輪廓的示意圖,其擴展尖端的薄膜-基底界面發生脫層(Delamination)。(g)SWLB和網絡狀屈曲的光學形貌僞彩圖,其中橙色是SWLB區域,而藍色是網絡狀屈曲區域。(h)單個SWLB傳播過程中的形貌變化

圖2.SWLB擴展過程中的三維形貌變化。(a-f)傳播過程中不同時刻SWLB的三維輪廓圖,其中Rt是t時刻的瞬态曲率半徑,Rf是最終的終态曲率半徑。(g)不同時刻SWLB中心區域的截面輪廓,測量位置是圖(a-f)白色劃線區域。(h)SWLB的瞬态高度δt、瞬态半寬度bt和瞬态曲率半徑Rt之間的關系。(i)終态曲率半徑Rf的統計分布以及斷裂鼓泡比例随終态半徑Rf的變化規律

圖3.濕度及界面納米水膜在SWLB形成中的作用。(a)不同濕度下原位力學測試得到的拉力-位移曲線。(b)高濕度(~80% RH)下ATR-FTIR測得的吸光度曲線,證明MoS2/Sapphire在高濕度下存在界面水膜。(c)AFM測得的在幹燥和高濕度條件下MoS2薄膜的高度輪廓,∆t為高度變化量,即為估算的界面水膜厚度。(d)由濕度驅動的SWLB的機理示意圖,插圖展示了由SWLB後端界面納米水膜的毛細作用所引起的重新粘附效應(Re-adhesion)。(e)SWLB與其他屈曲模式的對比,其中Gc是界面能,σr是薄膜中的殘餘應力,t是薄膜厚度,Pre=1表示存在重新粘附過程,Pre=0表示不存在重新粘附過程

圖4.界面作用的分子動力學(MD)模拟和SWLB的理論建模。(a)MD模拟所采用的原子模型。(b-c)MD模拟得到的MoS2/Sapphire和MoS2/H2O/Sapphire體系的拉力-位移曲線。(d)SWLB理論模型的示意圖,其中S1為已傳播區域,S2為鼓泡區域,S3為未傳播區域。(e)根據理論模型計算得到的不同截面輪廓下SWLB總能量與其曲率半徑的關系。(f)理論模型預測得到的不同截面輪廓SWLB的終态平衡位置


相關成果以“MoS2薄膜中由納米水膜驅動的類孤立波鼓泡變形”(Water nanolayer facilitated solitary-wave-like blisters in MoS2thin films)為題,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beat3652022屆博士畢業生王恩澤、航天航空學院2021屆博士畢業生熊紫辛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劉锴副教授、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面上項目等的支持。

論文鍊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020-7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