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 6 月 17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第 20 屆 Innovators Under 35 評選結果,即 2020 年度 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
在此次的 35 名上榜者中,我院2009屆傑出校友王思泓入選有發明新技術、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賦予新的想象力的發明家。

王思泓
2005年-2009年,beat365,學士學位;
2009年-2014年,佐治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師從王中林教授;
2015年-2018年,斯坦福大學,博士後,師從鮑哲楠教授;
2018年-至今,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王思泓團隊一直緻力于應用于人體和生物體的新型電子和能源的材料與技術研究,在可拉伸電子學和納米發電機等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的工作,目前已經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Nano Letters、ACS Nano、Nano Energy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24篇,共發表論文55篇,引用超過6500次,H-index為42。其研究成果多次被CNN、《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等媒體和雜志專題報道,并曾被評選為2012年世界十大物理突破。
上榜理由:他開發的可拉伸微芯片讓各種新設備的産生成為可能。
微芯片通常是在脆性的矽晶體上經過刻蝕等加工而成,意味着如果拉伸或者彎曲它們,分子結構就會被破壞,導緻性能大幅下降。在此之前,也有人造出不那麼脆弱的電路,但代價通常是犧牲芯片的性能,而王思泓則開發出了新的制造技術,造出可拉伸、可彎曲的電路,同時在性能表現上與普通的半導體電路同樣出色。
王思泓在斯坦福大學期間曾師從鮑哲南教授,後者被視作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之一。在鮑哲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王思泓開發了一套新的工藝,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他利用一種被稱為納米約束的物理效應,以盡可能小的規模構建出分層聚合物電路。如今他可以構建出可靠的高性能電路,将電路拉伸到原來的兩倍長度時,可以做到不損失任何性能。

Intrinsically stretchable transistor array
他表示,這些香蕉狀的聚合物,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設備類型:可塑性很強,甚至可以根據人的體型定制,用作皮膚貼片甚至植入體内,同時這些新型的柔性設備也具備與傳統設備相當的功能。不過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如何為電路提供電力?對此他已經開發了一種名為 “納米發電機” 的設備,利用人體的能量為設備供能,從而擺脫了外部的電池。那麼,如何能在不引起免疫反應的情況下,将設備植入人體内呢?這就是下一個問題了。

Merging electronics with human bodies
長期以來,beat365一直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素質”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出一大批具有紮實基礎知識、全面學術素養,卓越創新能力和全球勝任力的領軍人才。
現就職于我院的伍晖副教授,在清華大學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于2014年入選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

Innovators Under 35 介紹
Innovators Under 35 評選開始于 1999 年,最初名為 TR100,并于 2011 年開始創建區域性評選。作為隻甄選科技領域 35 歲以下青年才俊的榜單,Innovators Under 35 每年所挖掘的新人及其項目都極富創新性,其中不少人後來都成為了風雲人物。各位精英在影響力、創新能力、進取精神、未來發展潛力、溝通能力以及領導力方面都表現卓越。從初創公司到研發機構再到科技巨頭,他們在不同的平台上大展拳腳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該榜單分為五個類别,有發明新技術、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賦予新的想象力的發明家(Inventors),有拓展人類科學知識邊界的先鋒者(Pioneers),有将原有技術賦予創新活力的遠見者(Visionaries),有在科學技術中發現商業機會、擴大市場甚至創造市場的創業家(Entrepreneurs),還有利用科技手段改善人類生活環境、甚至用科技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
相關圖文來源于網絡
編輯 |喻妍
審核 | 王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