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活動
110周年校慶專題 | 憶學院前身,回味峥嵘歲月(二)

在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清華大學的材料學科從逐漸萌芽、生長到如今枝繁葉茂,為祖國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那時少年,今時少年,帶着清華自強不息的精神,我輩人永遠風華正茂,讓我們一起憶往昔峥嵘歲月,挖掘曆史長河沉澱的寶藏,體會風清氣正的學科文化,品味不同時代的使命擔當。

1 從材料學科教研組到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20世紀70年代末,随着美國一些著名大學開始紛紛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國家也逐漸意識到加強材料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材料科學教研組(簡稱材科)李恒德教授、機械工程系金屬材料教研組(簡稱金材)陳南平教授以及化學工程系無機非金屬材料教研組(簡稱非金屬)江作昭教授的積極推動下,1988年9月29日,張孝文校長宣布将這三個材料學科教研組合并,正式成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三個教研組不變,3個專業合并為1個專業,即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5個“柔性”學科方向:材料物理、金屬物理、無機非金屬材料、電子材料、複合材料,并宣布任命吳建銧教授為第一任系主任。此後,清華材料學科發展步入快車道,瞄準國際前沿領域,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批在國内外獨具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材料人才。

2 學科方向與師資隊伍

2.1 學科基本情況

1988年建系之初,材料系設有3個教研組,即材料科學教研組、金屬材料教研組以及無機非金屬材料教研組。三個教研組的演變情況如下圖所示。材料系建立後的十多年間,根據學科特征,系内資源進一步整合,先後建立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中心實驗室和材料系教學實驗室。


專業演變情況及材料系構成示意圖


2.2 師資隊伍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建立後,保持了小而精的特色,在編教職工基本維持在100人上下。至2012年底beat365成立前夕,材料系在職教師8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29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0人、高級工程師14人,包括中國工程院和科學院李恒德院士、朱靜院士、李龍土院士、柳百新院士、翁宇慶院士和南策文院士。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曆屆主任和黨委書記


3 平台建設

自1988年建系至2012年建院,材料系曆經二十餘載發展,共建有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及教學實驗室5個實驗室,為清華材料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良好條件。


2011年全系主要實驗室建制


4 學生培養

4.1 本科生

自1988年建系後,材料系本科生按照統一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材料系對本科教學不斷進行改革、調整和優化,打破了原有的3個專業(材料科學專業、金屬材料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的界限,統一制定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每年招3個班共約90人。在本科課程設置上,以全面素質教育為主,不斷拓寬專業面,課堂教學提倡啟發性,加強學生課外學習比重,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2 研究生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材料科學技術和材料工程領域中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随着材料系的發展和材料學科高端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規模和培養方向也進一步擴大。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如下:

低維材料與納米結構、離子束與固體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薄膜材料結構與性能、生物醫用與仿生材料、能源與環境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相變與新金屬材料、金屬微觀塑性理論及應用、存儲材料與理論、信息與功能陶瓷材料、結構陶瓷與陶瓷基複合材料、計算材料科學、稀土功能及超導材料、核燃料循環與材料、納米材料、複合材料等。

5 國際交流

材料系自建系以來,一直注重國内外學術交流,不斷增加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截至建院前,材料系已與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聯系,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材料系一方面培養外國留學生,接待來訪的專家學者,另一方面大力鼓勵師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和訪問。深入廣泛的學術交流,促進了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增強了清華材料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

1997年,材料系僅有荷蘭留學生1人。自2006年開始,材料系對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大幅度增加,主要體現在派出和接受研究生聯合培養,主辦國際學術會議,發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方面。

至2011年,材料系已與美國萊斯大學、英國約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美國西北大學,法國奧爾良大學和澳大利亞工業科學研究院等進行了學術合作交流和研究生聯合培養;與多家國際知名公司開展合作研究超35項。2011年度全系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和訪問交流近100人次,接待境外來訪人員160人次以上。


結語

清華大學材料學科發展是在時代發展潮流中應運而生,自出生起,就凝結着國家、學校以及各院系的汗水和辛勞,擔負着突破重要領域技術發展的使命,身兼重任,今日之成就也不負國家和人民所托。繼往開來的新時代,仍需要銘記曆史,不忘“材料人”的初心,勇擔使命,再創輝煌。


圖文整理 | 江國琛 李子威

編輯 | 李子威 石敏藝

審核 | 王秀梅 喻妍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