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校友之家 > 校友新聞 > 正文
剛毅堅卓,砥砺拓新 | 跨越學科上下求索,兼修文理堅定前行——beat3651986級校友金兼斌

beat365秉承“剛毅堅卓”的院訓,育大國之材;材料師生以“頂天立地”為己任,成時代之料。砥砺奮鬥數十年,碩果累累;展望奮進新征程,拓新不息。值此清華大學112周年校慶暨beat365成立10周年之際,beat365本研協力,緊密圍繞「剛毅堅卓,砥砺拓新」主題,開設beat365“校友專訪”系列采訪,通過采訪beat365傑出校友及老師,傳遞清華材料人的榜樣力量,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材料人指路引航。

金兼斌 1986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91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在清華大學中文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第二學士學位),1997年3月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工程系獲得工學碩士,2002年12月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擔任多家中英文學術刊物的編委,兼任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理論專委會副理事長,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健康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等。研究方向為媒介使用與效果、科學傳播、傳播學研究方法。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之重大課題《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科普宣傳與風險交流》(2016-2020)總負責人,并先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曾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七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八批“首都市民學習之星”等榮譽。

文理兼容,學科交叉中尋找自我

博學多才,自強不息

金兼斌老師在清華剛入學時,專業為工程物理系核材料專業。1988年,随着清華大學響應本科生“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寬口徑教育培養模式,金老師所在的班級整體進入新成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從90年開始,出于對社會科學的喜歡,金老師選學了當時中文系的科技編輯專業作為第二學位。92年在中文系畢業取得第二學士學位後,金老師便留在人文社科學院中文系工作,并在工作期間攻讀了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工程系的碩士學位。1998年1月,金老師公派前往香港浸會大學攻讀傳播學博士,2001年底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後回到清華大學,成為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系的一名老師。

▲ 圖1 2018年金兼斌老師回香港浸會大學參加傳理學院50周年慶并獲頒“傑出傳理人”

問及為什麼選擇回到清華做一名老師時,金老師笑稱自己“從未離開過清華”。在90年代畢業時,金老師面臨着一個選擇:大部分同學的畢業去向,有去90年代非常時興的外企工作的,也有去科技出版社或相關報社的科教版做編輯記者的,但出于對自身社會經驗不足的顧慮和對清華環境的偏愛等多方面考量,金老師非常堅定地選擇繼續留在清華,也就是留在“比較自在的舒适區”。

堅韌磨砺,勇擔重任

在清華對“雙肩挑”幹部的長期考察過程中,2022年10月,學校任命金兼斌老師為圖書館館長。問及是何種契機成為圖書館館長時,金老師認為自身的多學科背景或是重要因素。在清華生活的30多年,他先後從工物系,到材料系、中文系、經管學院,最後到新聞學院。金老師笑道:“如果到清華大學清芬三樓教師餐廳,碰到幾乎任何一個學科的老師,都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對話”。同時,金老師在新聞學院曾擔任過兩任黨委書記,對于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也有一定的經驗。

談及圖書館館長這個職位,金老師認為這個職位在清華大學的服務支撐體系中有自己的獨特性。對于清華這樣一個學術研究型大學,無論是學識還是品行,圖書館館長都應該有很嚴苛的标準。但金老師表示,包括材料系在内的多年清華求學經曆,給了自己充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勇敢接受這個挑戰。

從去年10月至今,金老師的工作時間尚未滿一年,且其中經曆了一波嚴重疫情,因此金老師的圖書館工作仍然在适應中。他參與了大量活動去了解和熟悉圖書館的基本運作和行業規則,發現圖書館在過去一段時間,有了許多關于數字化、智能化資源建設、服務的全新探索。金老師認為,作為擁有多學科背景的一位老師,“最初主要是作為一個使用者、一個讀者、一個用戶,現在作為一個建設者,我想我們有很多的想法,也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去做”。

【學無止境,追尋内心規劃未來】

學科轉變的心路曆程

金兼斌老師學識淵博、文理兼習。問及他改變專業的想法,金老師認為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方面是順應内心的一種尋找,或者是對自身定位的一種自覺,另一方面,每個階段對我來說都很自然,或者說沒有太多選項可以選擇。”金老師以他選擇科技編輯作為第二學位的經曆為例,當時清華還沒有在人文社科方向對外招生,但有面向校内理工科專業學生開設的科技編輯第二學位,于是他非常堅定地選擇報名,由此成為他學科轉向的第一步。

1995年前後,清華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标,對學校教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金老師意識到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學曆和研究技能,于是,他選擇在經管學院管理工程系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在這期間,金老師一邊攻讀管理工程系的碩士學位,一邊在中文系當講師并兼做學生管理工作。1997年3月,拿到碩士學位後,金老師決定要繼續攻讀博士。“我覺得我仍然沒有完全進入到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沒有找到比較踏實的、規範的、自信的一種學術研究狀态。因此,在98年我選擇到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去攻讀博士學位。”再後來,金老師加入清華新成立的新聞傳播學科,最終完成了從理工科到社會科學的轉變。在這個分三步走的學科轉變中,一方面,因為對文科的知識積累與興趣,金老師較為輕松地度過了轉變過程。“我從小對文史哲一直比較感興趣,這種興趣使得我在課餘時間大量閱讀和積澱,從理工科轉到社會科學的過程自然而然。”另一方面,金老師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也充分借助了理工科思維的力量。“我的研究偏量化、實證,在新聞學院裡教授的課程包括不少統計分析方面的知識,這些都離不開我原來積累的理工科基礎。”

助力材子生涯規劃

在談到當今大學生應該怎樣選擇專業和方向時,金兼斌老師認為,我們應該對于“熱門專業”與“天坑專業”的說法保持理性。“我經常給學生講這個問題,每一個專業就像我們不同的人一樣,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在我們選擇專業的時候,要麼是内在的興趣,要麼是外在受到某種感召或激勵。我們清華有愛國奉獻的傳統,在國家發展的不同曆史時期,有很多前輩校友以身許國,為了國家建設更換專業的例子不計其數。事實上,工物系第一屆學生就是從其他專業選拔重組的。因此選擇專業,很多時候未必一定一開始就能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專業,也可能是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幹一行愛一行。”

對于大學學到的知識與未來工作的相關性,金老師認為,大學的知識像是畫畫的底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我覺得理工科的學習也好,後來人文社科的學習也好,更多的是體現了看待事物的不同邏輯和方法。理工科的學習和訓練給了我比較清晰的邏輯性,人文社科的學習和訓練則讓我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有更多的思考和體會,兩者相得益彰。”

金老師從自身經曆出發,對處于生涯規劃迷茫階段的同學,提出了一些關于未來人生事業的建議。“《三國演義》開篇有句話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認為現在可能又到了分久必合的的階段。很多精細化的學科、行業,現在正在走向融合,比如說現在的大類招生和書院管理。”在這種背景下,金老師認為同學不需要太執着于未來工作和當前學習是否一緻,或是哪個專業、工作是比較冷門或熱門,需要更多考慮的,第一是要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激情所在,第二是兼顧國家、社會的需要,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求結合,這樣無論是個人的潛力和發展,還是工作的意義和成就,抑或是内心的充實和滿足,都會最大限度得到提升

▲ 圖2 2021年4月底部分材科六同學在大禮堂前參加畢業30周年慶

【心向母校,見證清華三十年變遷】

新媒介、新生活

從一名學生到一名老師,金兼斌老師已經在清華學習工作了三十餘年。金老師笑稱學生時代的自己是一位文藝青年,寫詩、彈吉他、練字、參加周末舞會……這些文藝元素構成了金老師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三十餘年間,清華的校園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除此之外,金老師還特别指出了媒介環境的變化。金老師表示:“媒介很重要,它可能定義某一個社會的人們主流的消遣、娛樂、工作、生活交流的方式。”過去的生活比較簡單和純粹,人們有更多時間去安靜地學習和生活。現在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外部世界互動中,内心容易變得焦慮而浮躁。金老師強調:“增加對自己内心的關注,減少對外界的無謂關注,不要在焦慮裡耗費自己的精神。”

與beat365的情緣

提及材料系,金兼斌老師表示:“這五年對我的職業生涯是一種底色,常常給我溫暖和力量。回過頭來發現,同一宿舍、同一班級之間的情誼,都是我特别寶貴的财富。”從18歲到23歲,金老師從材料系不僅學到了知識和技能,還學會了與人相處和解決日常生活矛盾的方式。金老師仍然與當年的同窗們保持聯系,不定期聚會,例如他時常來到beat365與張政軍老師聊天喝茶。

▲ 圖3 在美國Intel工作的材科六同宿舍同學李勇剛2023年6月份回校與金兼斌老師攝于圖書館庭院

金兼斌老師十分認可beat365“剛毅堅卓”的院訓,他表示:“作為beat365的一名學生,我們需要用這種品質來勉勵自己,既要有攻堅克難的能力和勇氣,也需要有堅韌不拔的耐心和韌性。”材料行業的發展在我們國家的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金老師非常關注beat365的發展,每次看到學院師生取得傑出成績時,他都會非常振奮。恰逢beat365十周年院慶,金老師衷心地祝願beat365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越來越好:“清華材料剛毅堅卓,祝beat365十周年生日快樂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