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2006-2012年就讀于beat365,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參與新型碳材料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研究,發表SCI論文3篇,申請發明專利1項,獲評清華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曾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beat365分團委書記。畢業後創立蘇州湛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獲評蘇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現為清華企業家協會會員,昆山清華校友會秘書長。
自清華輔導員制度建立70年以來,清華大學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心懷責任、勇于擔當、全面發展的優秀輔導員,beat3652006級的王磊校友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校期間積極參與院系社會工作,磨練自身,畢業後投身到充滿挑戰的創業之路。回顧自己的經曆,王磊認為清華的社工經曆助他塑造意志品質,支持了他往後的人生發展。
院系社工的曆練之路
王磊在院系的社工之路像是一個逐步“曆練”的過程。從大一開始,王磊先在beat365的團委組織組做幹事和組長,接着擔任團委副書記和書記,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談到做社會工作的初心,王磊說,上大學之前他很遺憾沒有擔任過任何“班幹部”職位,恰好清華提供了豐富的崗位供學生鍛煉自己,因此他積極争取機會,去提升自己曾經欠缺的能力。
在這場“曆練”中,每一個過程都帶給王磊不同的挑戰和成長。團委組織組的工作需要考慮一些系統的問題,例如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人員的發展等。組織組内承擔基礎工作的經曆使他在社會工作能力上獲得了許多提升,并且得到了學長學姐以及老師們的廣泛認可。在擔任團委書記以後,着眼于院系中的現實問題,将他所設想的改革落到實處。在衆多工作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對甲團評比的改革。在擔任組織組組長以及團委副書記時,他就注意到,原來的甲團評比方式會導緻班級之間對某一個單項分數的競争,造成班級之間的對立,這樣的評比方式也招緻了同學們的不滿。為了改變這種對班級的負面引導,在擔任團委書記後,王磊根據自己長期觀察到的問題和自己長期的思考,将原來單項打分的評比模式改變為單項評級,這樣每個班級都可以在甲團評比中展現自己在社會實踐、科研學習等不同單項的風采,而不是糾結于最終加總出來的分數。這項改革解決了大家長期以來對甲團評比的部分質疑,對班級的成長産生了正向積極的引導。
在王磊看來,社會工作對學生來說是幫助巨大的。對他而言,學院團委的社工經曆帶給了他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開闊。首先,學校的社會工作和社會的真實工作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前者為學生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定的過渡作用,讓學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工作禮儀、學習什麼是負責任的工作态度以及如何交付一份合格的工作。對王磊而言,團委書記的工作提升了他的組織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判斷能力。“我認為社團工作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它在不斷跟人打交道、不斷解決具體的問題的過程當中,提升我們個人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在做社會工作的過程中積累下來,而不是僅僅通過完成學業就能掌握的。”第二,社會工作讓王磊接觸到了專業内外各種各樣優秀的同學。在他擔任組織組組長以及團委書記的時候,需要不斷地與其他院系社工崗位的學生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了不同院系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學習了其他院系開展活動的經驗,對工作開展産生了很多啟發。與他人的交流拓寬了王磊的視野,讓他的認識不局限于專業内部的範疇。
自主創業的探索之路
畢業以後,王磊選擇了自主創業的發展道路,他的創業曆程像是一場不斷闖關的旅程。
“我其實性格上是一個偏内向的人,在2011年以前都沒有過創業的想法。我之前的人生規劃可能還是在一個研究機構裡繼續做科研。”王磊坦言。但是在2011年年底,他在想法上産生了一些轉變。“我忽然覺得我做的研究,好像距離應用非常遙遠。而且學校每年那麼大量的科研投入,每一個課題組都有那麼大量的技術成果,但是最後大部分都沒有得到應用,我覺得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當時觸發我去創業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能不能去想辦法把一些學校裡面的一些科研成果實現轉化,讓它真正在社會上産生一定的價值。”
在确立了創業的想法後,王磊開始對方向進行選擇。“我創業有兩個大方向,一直沒有變過。一個是技術産業化,另一個是與綠色環保相關。”最初,王磊與農科院的朋友一起創業,想依靠農産品加工相關的技術,讓家鄉的農産品産生更高的價值。這個項目由于沒有打通市場,很快便失敗了。後來,他又嘗試将研究生時期的科研成果進行技術轉化,但由于市場上對産品的要求涉及多個維度,而實驗室隻着眼于單一性能提升,無法滿足實際場景的需求,因此第二個創業項目也宣告失敗。從兩次流産的創業項目中,王磊意識到,創業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轉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市場在哪裡,客戶是誰。隻有客戶願意為這項成果買單,項目才能夠繼續運作下去。同時,學校裡的基礎研究和真實的應用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在當時,他發現自己并沒有能力去彌補這個差距。
“前面兩次創業,我是單純從技術出發,先有技術,然後再去找需求在哪。到第三次的時候,我覺得要反過來,我要先找需求,需求有了之後再去找技術。”于是,王磊的第三次創業便從了解真正的市場開始做起。當時,昆山的工業比較多,且正好趕上長三角地區的環境監管趨嚴。2015年的時候,全球最嚴環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出台。這樣的時代背景給了他新的創業機會。他從做産品代理開始,針對昆山的工業污染問題和環保治理需求,為客戶做技術服務,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真實的客戶需求。針對這些需求,王磊的團隊開始進行後續的研發。“有客戶說他的磷排放量不達标,我們就去研發除磷的産品;客戶說我這個産品穩定性不高,我們就想辦法改善産品的穩定性。用這樣的方式,才慢慢把第三次創業的路走通了。”
回顧自己一波三折的創業經曆,王磊深深感受到,學院的社工經曆對他的創業之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支撐他們創業團隊一路走下來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團隊能夠支撐起整個組織的運作。“我在建設團隊這方面的唯一的訓練就來自于我在學校做社會工作的這段經曆。這段經曆為我打了一個基礎,使我一畢業就在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情況下直接創業,還能夠把團隊慢慢帶起來。”其次,在擔任團委書記期間,認識了來自各個院系的優秀同學們,他們在自己創業的過程中也給予了很多支持。
對後來者的親切引路
不論是在校期間還是工作以後,王磊都結識了不少清華的輔導員。在他看來,清華的輔導員都非常熱心,願意彼此分享經驗和教訓。同時,清華的輔導員也有着堅強的意志,“帶班輔導員在帶的學生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他去解決。而團委書記的話,要面對整個院系的團幹部,也會有矛盾和問題要去解決。我們作為輔導員,這幾年其實每天都在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心就比較大。以後出什麼事了,就能夠扛得住。”此外,他也發現,清華輔導員都有很強的“連接”能力。“我們不僅僅服務于自己帶的學生,還要和外部去充分的連接交流,把信息帶回來。我感覺輔導員在學校裡扮演了一個一個的小節點,通過這些節點能夠把所有的同學連接起來。”
對于現在正在學校中承擔“雙肩挑”工作的學生,王磊也從社工和就業兩個方面提供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對于社會工作來說,他建議大家大膽一些,積極主動地争取各種各樣的機會。因為社會工作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窗口,能夠帶來更多與外部交流學習的機會以及更加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這真的是在我們正式畢業之前,我們能夠獲得的最好的職業鍛煉。”
對于職業發展,他認為,學生畢業之後還是應當先尋找一個平台去積累和打磨自己,打好基礎以後再去思考,是繼續在專業中深耕,還是自己進行創業。“特别是對于學生來說,我們絕大多數人缺少最基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素養,以及對市場的理解和對于商業的理解。這時候你隻帶着一個技術,或者隻帶着一個創意,創業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而且還會錯失掉在我們剛剛畢業的這段時間去積累去打基礎的這樣一個過程。”但同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也沒有一個通用的标準。按照王磊的話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覺走。”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你到底想要什麼,或者說你的個人追求以及目标是什麼?他對各種職業發展道路做過一個判斷。因為當時企業和科研單位的要求都和他所執着的“技術轉化”目标不一緻,由此推動他走向創業之路。第二個問題是:你身上的特質适合什麼樣的工作?王磊基于自己喜歡就事論事,不善交際的性格,意識到自己并不适合體制内的工作。“從我畢業到現在已經十來年了,在任何一條路上都有發展特别好的同學,也有發展不順利的同學,也有在幾個不同的賽道裡轉換的同學。”“做選擇的時候,要去問自己,跟着自己的感覺走,并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或者高下之分。”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