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波 清華大學體育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校工會副主席,兼任中國奧委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公體組副組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1995年、1998年和2008年分别獲得清華大學材料系工學學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管理學碩士和德國科隆體育大學體育科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家體育發展戰略、體育體制比較、體教融合和大學體育教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德文和中文專著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0餘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以及北京市優秀團幹部和寶鋼優秀教師獎等獎勵。
【初遇材料深印記,迎戰“馬杯”斬佳績】
1990年至1995年,劉波老師在材料系攻讀學士學位,談起當年在材料系的經曆,有三點尤為深刻:一是材料學科和工科訓練的嚴謹缜密,二是材料系潛移默化教給他的思維方式、人生态度和清華精神,三是上課時老師的言傳身教。嚴謹性使他德國深造時更容易适應不同的學習方式,清華精神、自信态度和授課教師的影響使他在參加工作、教導學生時更能找準定位、找到自信、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當年劉波老師帶領材料系同學積極參與“馬杯”,取得乙組亞軍,成為材料系曆史最佳成績。雖然未能成功奪冠,但對于當時“新生”的材料系來說,這已是非常不錯的成績。在他看來,之所以能取得佳績,除了他和其他熱愛體育的同學的積極帶動,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材料系有很好的體育傳統和底蘊。院系有體育傳統、重視體育工作,體育才能有群衆基礎,才能在比賽中取得佳績。另外,學生體質健碩、願意參與體育活動,也是院系能在“馬杯”中取得佳績的重要原因。
現如今,對beat365、清華其他院系甚至全國高校來說,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較之前均有所下降,尤其在1996年形成一個轉折。在劉波老師看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1996年大學學制由五年改為四年,學生學業壓力增大,對體育投入減少;二是互聯網的普及,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更願意選擇玩遊戲、看短視頻等,而不願意選擇需要付出較多體力和精力的體育活動。這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學校也在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以适應客觀現狀,提高學生鍛煉積極性,如舉辦校園馬拉松、本科新生開學上第一堂體育課、要求不會遊泳不能畢業等。
如今beat365已不再招收本科新生,學院在兩年之後隻有研究生。在此新形勢下,學院各方面工作都面臨着新的挑戰,其中包括體育工作的開展。劉波老師認為,本科生與研究生有不同特點,體育工作也有不同要求。本科生體育參與很多時候帶有強制性,通過設置必修課程和必要的課外鍛煉要求,來提高同學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養成運動習慣、增強身體素質。因此開展本科生體育工作有兩個重點,一是上好本科生體育課,二是完善院系“馬杯”競賽體系。但對于研究生參與體育,一般采取的是鼓勵、引導的态度,為研究生提供活動平台、創造鍛煉條件,讓研究生可以以各種方式組成隊伍參與體育活動。在此新形勢下,beat365體育工作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作出調整,一是根據傳統保留自己的特色項目,通過開展這些特色項目來吸引更多學生參與;二是鼓勵學生以不同方式組成隊伍來參與體育賽事,如行政班、導師組、課題組等。

▲1992年參加校運會3000米障礙比賽(東大操場)
【體育傳統貫始終,“清華模式”漸完整】
清華體育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獨樹一幟,是全國高校體育工作的标杆和旗幟。作為學校體育部主任,劉波老師管理統籌全校的體育工作。清華體育傳統源遠流長,1911年建校,1912年成立體育部。從最早馬約翰先生提出體育的遷移價值理論,到五六十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出争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到陳希老師提出育人至上、體魄人格并重,再到2017年學校恢複“不會遊泳不能畢業”的老校規,包括2014年研究生會自發喊出口号“無體育,不清華”等等,貫穿其中的是清華始終堅持優秀體育傳統,這是清華體育工作最寶貴的财富。
從清華近些年的實踐來看,高水平體育代表隊的發展,能夠起到營造校園良好體育氛圍、帶動廣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作用。從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角度來看,清華在田徑、射擊、籃球等項目取得了突出成績,但這種“清華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訓之間的矛盾難以根除,校際競技文化的缺失等。
劉波老師曾于2003-2008年在德國科隆體育大學攻讀體育科學博士學位,研究體教融合與大學競技體育,對國内的相關體育問題也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他看來,學訓矛盾不隻存在于清華,而是普遍存在于全國高校,清華屬于解決學訓矛盾較好的正面案例。清華通過将高水平運動員集中編班、上午上課下午訓練、設置五年學制等做法,有效平衡保證了運動員的學習和訓練時間,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推廣的經驗模式。
校際競技文化的缺失是一個現實問題,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各類比賽較多,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相比于舉辦校際競技,學校更傾向于參與全國性體育比賽;二是過于看重比賽結果,且社會對校際競技的結果不太認可。全國性比賽進入四強就算強隊,但兩校間的比賽結果非赢即輸,是第一與倒數第一的問題,為兩校競技帶來了困擾。這歸根到底是文化問題,校際競技沒能形成很好的傳統,大家不太看重相關比賽,這在後續工作中亟需改善。

▲2003年在科隆萊茵河畔
【親身經驗再分享,寄語學子壯成長】
劉波老師在本科時加入學校體育代表隊,在保證學習的基礎下經常進行中長跑訓練。經過刻苦努力,他的學習和運動成績均有很大提高。他很好地平衡了課程學習和體育訓練的時間分配,對于各位同學适應清華生活、調整自身狀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關于如何把握好時間,他談到,一是分清主次、找準定位、把握重點,想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學生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知識、獲得成長,因此把主要時間用在學習科研、發展愛好、參與社工等都是積極的,過度沉迷于遊戲、短視頻等是消極的。對不同年級的同學來說,分配時間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大一需要側重于适應大學生活、調整心态,而到大三就需要側重于為未來讀研、出國或就業做準備,為不同畢業去向積累經驗、鍛煉能力。二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全身心投入,不能一心多用。他分享到,本科期間他最期待的事是下午4點開始的訓練,一般都是帶着釘鞋去教室上課,下課鈴聲一響就迫不及待地沖向東大操場。雖然是帶着釘鞋去上課,但他上課時始終能保持認真聽講的狀态,從不考慮訓練的事,同樣訓練時也不想學習上的事。不管做什麼事情,隻有集中精神才能在最短時間内做得最好,一心多用反而會浪費時間、降低效率。
劉波老師在清華求學、任職已有27年時間,對清華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深入了解。對于beat365學弟學妹的個人發展,他基于自身經曆提供了一些建議。一是花時間盡快适應清華生活,調整學習生活狀态。從中學到大學的适應過程比較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适應,包括能自如生活在清華園裡、正确面對挑戰和挫折、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等。二是明晰自己的未來追求,并開始為之充分準備。要結合自身特點,思考自己将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從哪個方向去發展。這可以不是特别具體的目标,可以隻是一個大方向,因為未來成長過程中一個偶然因素可能就會産生較大影響。三是充分利用好清華提供的資源,包括學習、體育、社團、就業等各方面資源。比如體育方面,學校的運動場館衆多,能夠充分滿足同學的運動需求,且比社會上能提供的資源更加便利、更加優質,同學可以充分利用,積極鍛煉身體,養成運動習慣,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2019年帶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意大利那不勒斯)
【院系改革定初心,十年院慶前程錦】
劉波老師于1990年考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除到德國作訪問學者和攻讀博士學位外,人生中27年的時間都在清華求學或任職。在他看來,伴随着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數十年來清華大學和beat365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于學校,硬件建設方面,教學設施不斷完善,辦公教學大樓、學生活動場所顯著增多,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場地;教育軟件方面,提出“三個九年、分三步走”戰略,如今已完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并開始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目标邁進。
對于學院,劉波老師見證了材料系從建系初期、到成立學院、到停招本科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對于學院的未來發展寄予期待。一是以十周年為契機,深刻總結建院十年、建系三十五年以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等各方面的經驗,為未來發展積累經驗;二是組織好校友工作,增強校友凝聚力,挖掘校友資源,激勵校友為學院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自1988年材料系建系,分别從化工系、工物系、機械系分一個班,到1989年材料系正式對外招生,再到2013年成立beat365并開始招生,最後到如今beat365本科生劃歸至書院,清華材料專業已曆經35年征程。beat365的人才培養一直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适應學校發展計劃進行改革,但不論發生哪些變化、作出哪些改革,始終不變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

▲2020年疫情期間給大一新生上第一堂體育課(西體育館)
劉波老師衷心表達了對beat365十周年院慶的寄語:希望既年輕又不算年輕的beat365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在學科建設領域和人才培養領域,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為清華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