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校友之家 > 校友新聞 > 正文
我的材式記憶|1991 級材料系校友劉耀誠:10号樓-永遠眷念的福地



2017-05-22_5922bd7be4abf.jpg_300x225.jpg

百年校慶時幾位材料系校友在10号樓前合影(前排左起第2位為劉耀誠校友)


2017-05-22_5922bd7ad8c2d.jpg_300x300.jpg

老10号樓正面老10号樓正面


2017-05-22_5922bd7b50368.jpg_300x225.jpg

2011年改成設備處辦公室後的10号樓


2017-05-22_5922bd7badb34.jpg_300x225.jpg

拆除前的10号樓

【本篇文章是「我的材式記憶」系列微信推送的第一篇。該系列是清華大學校慶 106 周年之際,beat365邀請校友撰寫的回憶大學時代的文章集錦,每篇文章都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材子材女」們曾在清華園度過的青春年華,将過去的美好回憶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九十年代的 10 号樓,是材料系男生溫馨的家。從那裡出發,材子們揮灑豪情,銘刻青春。今日樓已不在,留下無數故事,令人魂牽夢萦。



校友介紹



劉耀誠,1991 級材料系校友。現為歌爾資本管理合夥人。

1991 年進清華的時候,清華園金秋的美景在我的心裡掀起了一道道波瀾——興奮、激動、贊歎。然而,當我跟随 9 字班(1989 級)的師兄走進宿舍樓的時候,卻是無比的失望——材料系男生當年住 10 号樓,一座舊樓,外面看有點像當時縣城裡年頭久遠的磚瓦房,走廊裡黑漆漆、陰涼陰涼的。

新生入學教育幾天下來,見識了材料系的幾個辦公樓,更是有一種來錯地方的感覺。系館是一座老舊的平房,整個材料系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校園不同的角落:無機非金屬材料在土木館和舊水利館,金屬材料在東主樓的四層,材料物理在工物館,似乎沒有哪一個地方能給人那種神聖知識殿堂的感覺。入學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每每說起材料系,腦子裡都無法與一個實體對應起來。


多年之後回想,當初的材料系剛剛建系三年,就像一個創業公司,白手起家,條件艱苦,從每一件物品,每一個人,到每一項工作,都需要這個創業團隊去設計、去安排、去實施。經曆着這種創業過程的團隊,沒有優越的條件,也沒有豐富的資源,卻有一種曆練、一種膽識、一種敢于創造一切的勇氣。今天,材料系已經發展壯大成為beat365,學術地位蒸蒸日上,培養的學生遍布全球,地點也搬到了逸夫技術科學樓,師生們憶起當年的場景,也應該會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情和感動吧。


在清華園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明白了「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而「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道理,明白了清華的靈魂其實是傳承于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身上。居住過、學習、工作過的地方自然會讓人有特殊的歸屬感,然而時光遷移,地點變換,能把心凝聚在一起的其實是那段共同經曆的歲月,是那些共同追求的夢想。


有趣的是,在 10 号樓住了幾年之後,才真正體會到那其實是一塊難得的福地、寶地。磚瓦房其實住起來非常舒适,尤其是夏天,非常涼爽。那時候宿舍裡沒有空調,也沒有電扇,但并沒有覺得酷暑難耐。


10 号樓的位置非常優越,旁邊就是東操,在清華這樣一個号稱「五道口業餘體校」的地方,離操場近真是莫大的方便。每天下午,當廣播裡那「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聲音響徹校園的時候,同學們都到東操鍛煉。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們總是容易占到想要的場地,也容易把全班的同學都拉到一起參加運動。同學之間的情誼大概有一半是在運動場上培養起來的吧。10 号樓離教學樓也近,那時候主要的上課和自習的場所是三教、四教、五教,都在我們走路十分鐘之内的範圍,而那些住新樓的同學可就離不開自行車了。食堂也近在咫尺,10 号樓的旁邊就是八食堂,再往北一點兒有九食堂,往西有七食堂,選擇豐富、方便省時。


說起七食堂,那可是很多同學魂牽夢繞的地方。挨着七食堂的 5、6、7、8 号樓都是女生樓。材料系的女生當時住 7 号樓,就在 10 号樓旁邊,這應該是住 10 号樓的最大「福利」吧。初進校園的時候懵懵懂懂,後來才明白,原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能住 10 号樓,令多少清華男生羨慕嫉妒恨啊!


在清華這種女生極度稀缺的地方,很多活動如果能有女生參與,效果都會截然不同。材料系算是女生比例比較高的了,一個班 30 人,有六七位女生。關鍵是住得近,有什麼事都容易招呼,所以我們的班級特别有凝聚力。女生對班裡、系裡的活動也非常積極,加上才華出衆,經常成為各種工作中的骨幹。有一次全校的團支部書記集中培訓,我們系十四個班,卻有九位女支書,往會場一坐,把旁邊幾個系都驚呆了。


女生樓離得這麼近,當然也成就了很多浪漫經典。我們班七位女同學,其中有四位幸福地嫁給了本班的男生,這在材料系的曆史上也堪稱佳話了。


在 10 号樓住了幾年,對它竟是如此依戀,似乎牆上的每一塊紅磚都傾注了我們的情感,樓前的每一株花木都曾聆聽過我們的訴說,樓裡的每一級階梯都承載了我們青春的腳步。對 10 号樓的眷戀讓我們差點兒做了一回「釘子戶」。


1995 年,學校決定對宿舍進行調整,把 10、11、12 号樓騰出來給新生住,便于新生軍訓管理,材料系男生要從 10 号樓搬到 23 号樓,與建築系、土木系同住一個樓。消息一傳出,全系各年級馬上炸了鍋,都不願意搬。我當時剛剛接任系團委書記,于是成了各班同學傾訴的對象,接連幾天開了無數的會,把各種不願搬家的理由彙總了一堆,然後領着幾個學生代表到學校去提意見。


當時的校黨委副書記陳希老師接待了我們,我們把各種意見一股腦地端給了陳希老師,具體都有什麼不搬的理由已經記不清了,隻記得說了很多。然後陳老師開始耐心地做我們的工作,具體說了什麼現在也記不起來了,隻記得陳老師最後從材料系與建築系、土木系同住一個樓講到了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交流,講到他在美國大學裡看到這種跨專業的交流所帶來的巨大創造力。這段話雖然跟搬家關系不是很大,我倒一直都記得,後來到美國,也的确有很多這方面的體會。有時候甚至想,如果我們在清華的時候能夠更早打破學科之間的藩籬,是不是能夠讓大學的時光有更大的收獲呢?已經記不清後來搬家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反正從陳老師那邊回來之後沒幾天,材料系的男生們就開始了在 23 号樓的幸福生活。


畢業之後,每次校慶返校,常常會到 10 号樓去看看,去尋找留在那裡的青春印記。幾經變遷,去年返校的時候發現 10 号樓已經被拆了,周圍是一片工地,也許過段時間會有一個新的 10 号樓拔地而起。據說有材料系校友在 10 号樓被拆的時候特地去揀了幾塊紅磚和木闆留作紀念。有時與校友在一起感慨:樓會變,人會老,心中的惦念卻始終不變。


現在,材料系升級為beat365,材子材女們也住進了紫荊公寓。然而,就像 10 号樓依然存在于心底,昔日材料系的生活點滴也将永遠溫暖着校友們的心。酸甜苦辣,喜怒哀愁,材料人的故事将不斷地得到傳承。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每一個故事,都必定由許許多多的人物和事物串連而成,沒有了它們,故事也将消逝。


敬請期待下期「我的材式記憶」,讓我們一起來搜尋生活中的關鍵詞,把它們串成一個橫跨十年的長篇故事。



策劃 / 冉 銳

徐 虹

撰稿 / 劉耀誠

圖片來源 / 劉耀誠

編輯 / 楊舒航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beat365 逸夫技術科學樓 100084